鉴赏 & 收藏

联络我们

返回前页 

 

藏品: 青花人物故事双兽耳大罐

                                  
青花人物故事双兽耳大罐

: 33cm  宽:30cm

拍自Jan 26, 2014年美国拍卖会

特征:罐器圆口折沿,高颈,丰肩,鼓腹,收腰,圈足。胎体坚质,造型规整,青花发色淡中有艳。器口沿处绕一圈锦纹,颈肩部饰以花卉纹。肩腹连接部出双耳,似兽形,兽凸鼻瞪眼,龇牙咧嘴,十分威武。腹身绘有人物故事图,人物衣着古朴,形态各异,神情描绘细致入微。又有翠柳,花卉点缀其间,画面丰富饱满,富有韵味。

此罐即为元代青花瓷器中的三大经典造型之一,罐器造型大、沉重厚实。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

罐器由口,颈,肩,腹,双兽耳若干部分组成,腹部留下拼接痕迹。

罐器圆口,短颈,溜肩,鼓腹,肩颈之间两侧塑对称双兽(狮或虎)耳。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呈蓝艳者为进口料。对照于进口料的浓艳特点,此罐的青花发色似有不够,元青花有另外一种混合料,其青花发色在进口料的浓艳和国产料的灰蓝之间,也即远看上去灰蓝,近看却是蓝艳。

青花装饰分五层 -- 口沿,脖颈,肩部,腹部,底部。菱形饰带画于罐的口沿。腹部青花绘人物花卉(人物故事待考证,参见下面底部的所注的研究考证)。其纹样具有流畅奔放的特征。下腹部为不相连的变体莲瓣纹,每瓣独立,由外粗内细双框组成。莲瓣肩部方折。内框线条和莲瓣内纹饰连笔。莲瓣内填云头,云头下加一圆圈。

画笔轻松自如,酣畅自然,不做作,不像瓷工所绘,而似文人画家在瓷片上作画。整器青花色泽淡雅,层次丰富,纹饰规整自然,形象生动,令人过目难忘。

本罐造型端庄,铀质醇厚温润且微微泛青;青花发色兰艳纯正,铁锈斑深入胎骨;圈足铀斑边缘火石红淡雅自然,是典型的元青花人物罐

外罩透明白釉,放大镜下可见雾状气泡中散落着大气泡,青花凝聚。有大小两种气泡,小气泡多,釉面显得干透呈莹润透明状。

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也称釉纹饰)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罐底细节处。罐底釉斑与胎结合处有淡红色火石红形成。淡红色火石红非常自然,绝难人工所为

罐器内壁不施釉,内壁口沿胎釉结合部的一线有明显自然的火石红色。(火石红中,斑点红、一线红的形成状态最为自然,最不好模仿,认可率最高。)

元代器物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罐器物内壁留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罐器口部釉厚薄不匀,釉薄处显米黄色。器物口边有的有毛边现象。

元青花瓷砂底火石红的出现,成为多数专家及学者认定元青花瓷真赝的重要依据。在当前的鉴定界、研究界对火石红的产生和鉴别的大多数观点是一致的。

器底浅圈足,宽矮足墙,双面斜削,但坡面很小。器底隐约可见较粗较疏螺旋状的旋削纹。

元青花瓷的器底不施釉,称之糙底或砂底,胎釉结合部的一线胎红和釉下胎红(火石红)更是鉴别元青花瓷器的主要特征。

器底部有釉斑。釉斑或多或少,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呈青白釉色。

元代青花瓷的胎质胎质重而坚,器壁较厚,沉重厚实,大器较多。由于含杂质多,胎上大多有铁褐色小点。器底表面有铁锈斑点。锈斑坚硬,不易去除,锈色极深,呈黑褐色。

元青花瓷砂底火石红的出现,成为多数专家及学者认定元青花瓷真赝的重要依据。在当前的鉴定界、研究界对火石红的产生和鉴别的大多数观点是一致的。

 

青花装饰人物故事待考证。画面置于器物中段的主体部位,视觉突出,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元青花中的人物纹别出心裁,并与戏剧相结合,将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情节移植到瓷器画面上,呈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具极强的感染力这是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

 

元青花纹饰繁密,层次较多,通常说是满画,这是元至明特有的绘画技法。

元青花所用的色料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两种,色调浓艳而有黑斑的大部分是进口料;色调不太浓艳,没有黑斑、纹饰简单草率的则是国产料。

元青花所使用国产青料,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所描绘的青花纹饰呈色蓝灰,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斑点。

 

器身上的釉面砂眼,青花凝聚,釉下青花铁锈斑。青花发色浅蓝偏灰,用笔粗放,纹饰具有典型的元代风格。

元代青花瓷的胎是用高岭麻苍土做的。高岭麻苍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因为当时粉碎的条件有限,工艺有限,所以可以见到很多气孔。

 

釉面温润如玉,光感柔和。

器身上的釉面砂眼,青花凝聚。

青花发色浅蓝偏灰,用笔粗放,纹饰具有典型的元代风格。

 

釉色莹润透亮,光洁滋润。器身上的釉面砂眼,青花凝聚,釉下青花铁锈斑。青花发色蓝,用笔粗放,纹饰具有典型的元代风格。

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也称釉纹饰)。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出现缩釉点,胎体亦多含有杂质或出现细砂或带孔隙现象。

 

青花纹饰疏简豪放,用线条快速描绘图案,一气呵成,别具一格。

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器身上的釉面砂眼,青花凝聚,釉下青花铁锈斑。青花发色浅蓝偏灰,用笔粗放,纹饰具有典型的元代风格。

 

所绘人物故事有宋代人物特征的头像,细节面部只需区区几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

有大小两种气泡,小气泡多,釉面显得干透呈莹润透明状。胎在器身的白釉较薄之处也会泛出一种肉红色来。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可见胎釉裂缝。器身上的釉面砂眼,青花凝聚,釉下青花铁锈斑。青花发色浅蓝偏灰,用笔粗放,纹饰具有典型的元代风格。

 

元青花所使用国产青料,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所描绘的青花纹饰呈色蓝灰,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斑点。

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胎釉结合处常有淡红色火石红形成,这种火石红,在器身的白釉较薄之处也会泛出一种肉红色来。

 

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

线条十分生动有力,自然流畅器身上的釉面砂眼,青花凝聚,釉下青花铁锈斑。青花发色浅蓝偏灰,用笔粗放,纹饰具有典型的元代风格。

 

所绘双兽耳为老虎图案。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罐内壁不施釉,罐内底部有釉斑。釉斑或多或少,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

釉斑周围“火石红”现象明显。

釉斑老化的裂痕与底部旋转纹一致。

 

大罐典型的麻仓土及其岁月痕迹: 罐底露胎处可见胎质细白坚致,表明胎体坚质,胎釉结合处常有淡红色火石红形成,这种火石红,在器身的白釉较薄之处也会泛出一种肉红色来,非常自然,绝难人工所为

靠图的右边可见罐底盘底有黑色芝麻点

罐底釉层断面可见施釉较厚,釉面有堆脂感。

 

元青花的鉴定:

青花瓷的烧制始于唐代巩县窑,成熟于元代景德窑。元代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历史文献及传世品有限,长期以来不被人们重视,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美国学者约翰·波普结合收藏于英国大维德艺术基金会的元至正十一年(1351)青花大瓶和分别藏于土耳其、伊朗的元青花实物,提出了所谓“至正型”学说,元青花面貌得以确立,而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

此器造型古朴,形制较大,气势雄伟,青花发色呈灰蓝色,较浅淡,纹饰笔意酣畅,洒脱自然,无论造型、纹样,皆具有鲜明的元代青花瓷时代特色

因为元青花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才得以确认和重视,民国以前是否有人要特意去仿元青花瓷?仿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都是疑问,如果民国前有人错把元青花瓷当明代早期的青花瓷作仿,那么,当时的仿造者不一定有如今人们对元青花瓷特点的认识这么全面,也可以说元青花瓷的各种特征和知识是比较近代才深研究入和总结出来的,当时的仿造者不可能全面掌握,因此,估计有的话也不多。而五十年代末以后要仿元青花瓷,则瓷器几百年来的各种自然老化现象不可能在这短短的几十年内能做到。

自然火石红现象(尤其是胎釉结合出的自然火石红现象),青花颜色,青花自然凝聚,青花自然铁锈斑,器物造型绘画的特点,以及自然的釉面老化这几个方面都是元青花瓷的几大特征,仿元青花者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做到,这也成为元青花鉴定的关键。

元青花,我国对它的研究只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事,历史上,明,清没有仿过元青花,仿元青花只是近些年的事,鉴别一件传统特征与元青花相似的瓷器,只要判明它是老的,就可以判定它为元青花了。

瓷器中的人物故事的出现受到元代勃兴的戏剧艺术影响,其内容大多可在元曲唱本及其插图版画中找到原型。元代也是杂剧普及的时代,流行于市井茶肆,植根于平民百姓之中,当时瓷器只是其中的载体之一。

宋人有折枝花卉,元青花也有折枝花卉;宋人有鱼藻图,元青花也有鱼藻图;宋人有 s龙,元青花也有s龙;宋人有林鹿 图,元青花也有林鹿图,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为此,曹淦源专家曾做过深入、精细的研究,结论是:元青花人物故事图有丰富的宋元文化内涵。

南宋末有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序里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并说在龚开之前有画院待诏李嵩,曾画过宋江等人像。但龚开的赞并未说故事内容。现在看到的最早写水浒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遗事》(见《宣和遗事》),它或出于元人,或为宋人旧本而元时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说书艺人的底本。由此可见,宋江的故事在(南)宋末元初在民间就有流传,再者从元代鼎盛的戏剧杂剧看,就有相当数量的水浒戏,据考证,今存剧目就有33种,完整保留的就达6种,这足以说明水浒故事在元初以来,就在民间广为流传。

元代1271年──1368年,前后共97年。明代1368年──1644年,共有276年的历史。而《水浒》的作者施耐庵生于1296年,卒于1371年,终年75岁,其中有72年生活在元代,只有3年在明代。梁山好汉们的故事已经在元代流传很广,脍炙人口了。《水浒》不是某个时期某个人突然完稿的,作者施耐庵可能在元代就成了,到明代才"正版"成书(明代的刻印本)

明嘉靖时期的郎瑛,通过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的抄本《录鬼簿》,已考证出在元代中期流行的《水浒传》版本,是施耐庵的本《宋江》。郎瑛“旧必有本,故曰编。”--还可以说,在元代中期,《水浒》(旧本)已经面世,并且流行。

因此,元青花可以出现水浒中某些人物故事(如宋江等36) 但如果元青花出现了《水浒传》中的全部108人则应该有问题了。元青花人物故事多用来表达英雄人物的形象。它并不是人物的写生画,而是用写生的形式,表达画师心目中,更确切地说,是画师感受到的当时民众心目中的英雄人物的形象。

 

提请大家注意: 因为互联网的传播特点,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人根据此元青花人物故事罐作类似的仿造,但仿造的罐无论如何造不出时代留下的痕迹。自然老化是元青花独有的特征之一。

元青花参考(标准)器图片:

 

元青花参考(标准)器图片:

 

 

 

 

 

 

 

 

 

参考: 元青花罐的四位人物造型来看可能是宋江,林冲,秦明,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