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家具、竹雕鉴定
明清家具的鉴定,辨别年代是重要的一条。除了从材质上判断年代,更重要的信息来自家具的品种造型和纹饰。
造型时代特征明显
明清家具的品种、造型均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如酒桌、圆靠背交椅等家具,在明代尚且流行,入清以后就逐渐被淘汰;而式样庄重的太师椅,则是清式家具的代表。又如茶几,本身就是为适应清式家具布置方法而产生的品种,多为红木、新黄花梨制品。未见年代较早的。此外,如折叠椅、折叠香几等,都是清雍正朝以后出现的新品种。
而在明清两代均流行的坐墩,在造型上也有明显不同。明代坐墩多胖而矮,清代的多瘦而高。桌椅的腿足,也经历了一个由瘦到粗的变化过程。凡是有前者特征的桌椅,一般年代都要早于后者。鉴定明清家具的年代早晚,有时也可根据某些构件来判断。如明代官帽椅的靠背,基本光素无纹。清代官帽椅的靠背,多为雕花板,素板罕见。又如明式家具的管脚枨都用直枨,而清中期以后管脚枨常用罗锅枨。再如柜子,明式柜子以圆角居多,侧脚收分明显,以各种流畅的线条装饰为主,不重雕刻。入清以后,这类圆角柜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方角柜,下方正平直,侧脚收分渐小,至清中期以后基本无侧脚。
纹饰也存时代差别
在古器物鉴定学上,以装饰风格和纹饰来断代是一条重要的标准。家具亦不例外。明清家具在装饰手法及纹饰上存在着时代的差别。
一般来说,明式家具以精致但不淫巧、质朴而不粗俗、厚实却不沉滞见长,它特有的美学个性和艺术形式也鲜明地体现在纹饰图案上。明式家具的纹饰题材如松、竹、梅、兰、石榴、灵芝、莲花等植物题材;山石、流水、村居、楼阁等风景题材较多见,并且大量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母题,如方胜、盘长、万字、如意、云头、龟背、曲尺、连环等纹饰,与清代家具相比,明式家具纹饰题材寓意大都比较雅逸,颇有“明月清泉”、“阳春白雪”之类的文儒高士之意趣,更增加了明式家具的高雅气质。
清式家具以雕绘满眼绚烂华丽见长,其纹饰图案也相应地体现着这种美学风格。在表现手法上,清式家具可谓锦上添花。与明式家具重视材美相比,清代工匠更侧重于人为的工巧之美,而不重视材料的自然肌理,因此在清代家具上很少见到那种大片作素,不事雕饰的情况。
晚清的家具纹饰多以各类物品的名称拼凑成吉祥语,如“鹿鹤同春”、“年年有余”、“凤穿牡丹”、“花开富贵”、“指日高升”、“早生贵子”、“吉庆有余”等,宫廷家具多用“群云捧日”、“双龙戏珠”、“洪福齐天”、“五福捧寿”、“龙凤呈祥”等等。
回纹也是中国古代常见的装饰纹样,家具上回纹的出现在清代以后,特别是乾隆时期,这一时期的家具多在桌案椅凳的腿足端雕饰回纹马蹄图案。总之,题材丰富多彩是清代家具纹饰图案特点之一。清雍正以后,模仿西洋纹样的风气大盛,特别是清代广式家具,出现了中西结合式家具。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题材,虽然明与清都采用,但在图案内容上存在着差别。龙,自古为华夏民族崇拜的图腾。龙纹在明清家具上的应用相当广泛。明代多雕刻螭虎龙(又称拐子龙或草龙),清代夔龙纹最为常见。麒麟作为一种瑞兽,也是我国古代常用的装饰题材。明中叶时,麒麟一定为卧姿,即前后两脚均跪卧在地,而明晚期至清早期,麒麟一定为坐姿,前腿不再跪而是伸直,后腿仍与明中期相同。进入清康熙以后,麒麟就站起来了,虎视眈眈。
由于明清家具在纹饰方面或沿袭传统,或刻意仿造,极难断代。因此,可选择参照物对比断代。在参照对比时,宜采用题材相同或接近的加以对比,这样就比较容易判断年代,结果也较准确。参照物可以是玉器、瓷器、剔红漆器等工艺品上的花纹,尤其是明清建筑物上的装饰纹样,往往与家具装饰花纹在材质、内容和形式上有更多的相通之处。
老件竹雕
因竹丝硬度密度比竹肉大,经上百年以上风化,夏.冬两季热涨冷缩及湿度交替变化,竹肉收缩大于竹丝,使竹丝断面的点明显突出竹肉,有人认为如琥珀色一般。当然每种竹颜色不可能一致,但特点无法改变.
竹丝断面的点突出竹肉,年代越久落差越大,百年以上老件竹丝的突出点晶莹半透明如琥珀色。清末可看出点突出,清中以上放大镜观察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鱼卵子分布其中,明末清初以放大镜观察可看到竹丝的突出点有明显破裂情形。
新仿竹雕断面未受长期风化,竹丝断面的点与竹肉在同一平面,并无突出情形,用手触摸平滑无颗粒感,竹丝的断面的点颜色较浅。
在历代文人雅士眼里,竹木牙角四种传统雕刻工艺中,竹雕却排在首位。象牙和犀角被禁止拍卖,竹雕行情将会此消彼长?有些市场人士预期竹雕将出现更为猛烈的上涨势头,但也有专家称竹雕与象牙和犀角的买家并不是“同道中人”。
看质地
明清时期的竹雕家,所用竹材都取自于生长2-4年的竹子,竹的纹理结构细密、嫩老适中。早期的竹刻作品往往表现出竹的肌理,后期作品则精工细作,很少见到竹的粗糙肌理。
看款式
明清时期的著名竹雕大师基本上都没有在作品上留名的习惯,所以,有亲笔提款的名家传世之作很少。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刻上大师名款的竹雕器物有四种情况:一是作者亲笔提款的真品;二是其弟子们后加款识的真品;三是弟子的作品刻上师傅的名号;四是完全造假的赝品。
艺术共性与刀工
明清时期曾出现一批具有文人、工匠双重身份的特殊工艺大师,他们的作品往往刀工流畅,且画意明确、意境深刻。从清末开始,竹刻上的书画从此丢失了耐人寻味的意境,失去了精湛的刀笔艺术。
艺术风格
一般来说,明代的竹雕表现出质拙浑朴的艺术风格,很少有小巧的小型器件。清代竹雕,康熙时期的沉实优雅,乾隆时期的绚丽富丽。到了清后期,作品的风格趋向平浅单一。
竹雕色泽
一般来说,作品的年代愈久器表的颜色就愈深。这种色泽的产生多是常被人们赏玩摩挲的缘故。伪者常将新器加以染色,冀求获得与旧器相同之色泽,但人为模仿浮而不沉,与自然色泽终究有别,经仔细辨别很易看出。
首先,是先看竹雕的质地和包浆,好的竹雕材料多数只是生长三四年的竹子,纹路自然,传世的明清竹雕材质,表面颜色经过数百年的摩娑抚弄,多已向暗黄、黄褐,甚至琥珀红色转变,存世时间越长竹皮越红,但这种转变并不均匀,人手常触摸的部位,如外壁、盖口、纹饰突起等处明显,而手不常能触摸的部分颜色可能不同。器物表层还会形成一层光泽含蕴的包裹层,俗称“包浆”。新品作旧多是经弱酸水煮,快速烘干,然后打石蜡,用棕帚磨光,再进行染色,使得成品体量非常轻,颜色古旧,包浆蕴然,很容易欺骗初入门者。如何分辨呢,一般来说,用染料染色,其竹雕旧色内外凹凸深浅相似,过于均匀,而且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包浆生硬,有蜡迹未揩尽的感觉。
其次,艺术风格是重要的鉴识标准。这需要我们了解明清竹雕各发展阶段、各地域、各名家的不同风格,多见标准器,多作比较,积累经验。例如明以前的竹雕作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用具,其中也包括一些祭祀品,以考古发掘的残器、残片居多,流传至今的并不多见。现存古代竹雕作品以明、清两代制品居多。这一时期,竹雕制品从日常生活用具,逐渐发展为兼重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工艺品,其中还有一些为纯艺术性的陈设品。明代竹雕构图简净、饱满,技法上以深浮雕和透雕为主,整体浑厚古朴。品种以笔筒、香筒及人物陈设品为主。
清前期承明代遗风,风格仍以简洁浑厚为主,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往往浅刻、留青
、圆雕各种技法同时施行,品种主要为笔筒、香筒、臂搁、山水、人物等,秀雅有致。清后期雕工较粗,运刀平浅,器物种类多为扇骨、臂搁等,也包括群仙祝寿、三羊开泰等大件题材,同时流行小像写真、篆刻金石文字及铭文诗篇,作品强调再现书画笔墨感。
第三,在技法上,明清时期上品基本不会出现明显败笔,运刀都为表现题材服务,恰到好处,而一些技法,如薄地阳纹,为吴之□革新推广,应用此法的作品不会早于清初;同样,陷地深刻也是清初才开始广泛应用的;笔筒镶口嵌底,也流行于清代初年;都是确定时代的有价值的参考。表现内容也是具有时代性的,如仕女并读是朱三松从版画中汲取灵感创制的题材,后世仿刻极多;浴马题材也有类似情况。碰到这样的作品,需要仔细观察,认准时代。
第四,名家款识作品最为复杂。真款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板,无矫揉造作之感,作者艺术特征显著。伪款则线条呆滞,运刀乏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似却无灵气。赝品多有仿造刻款,仿名家款识的比较常见。事实上,真正带款原作的竹雕,留存至今的很少,如濮仲谦,公认的真品不过三两件而已。名家的竹雕器明清以来就是上层文人士子和收藏家搜求的对象,在一般的收藏市场上出现的几率更小,对于价格在十数万元以上的竹雕,如果来源传承不清楚,切勿轻信。
收藏保养四大秘籍
清代金元钰所着《竹人录》曾载:“前人制作至今日少,得者须椟以文木,间二三年将桐油细刷一次,即用棉布揩净,取其润泽不枯。如遇风日燥烈,不可出玩,防损裂也。其红色如琥珀者上,鹅油色者并足宝贵,黑为下。收藏得地,三松制作至今完好,谁谓非千百年物耶。”由此可见竹刻在当时就非常抢手,也已形成较系统的保养方法,即将其安置于纹密坚致的文木匣内,方予适当位置,间隔二三年取出,用生桐油细刷一次,刷后用棉布揩净,重新放入。在风日燥烈或湿大伏天的日子里,不可取除玩赏,以防受燥损裂。这些方法现在看来也是非常实用的。
常用柔软的绒布轻轻地擦拭,持之以恒,保持其表面光亮润泽。对待器物表面的陈年积垢,不可用肥皂、肥皂粉和清洁剂之类的化学品洗刷,可取适量的绍兴黄酒或桐油作擦拭剂,不仅可以出去渍垢,也可起到保护表面的作用。
一般年代越久色泽越深,明末---褐红、清初---棕红、青中---棕黄、清末---浅棕黄
竹丝断面的点突出竹肉,越久落差越大,老件竹丝的突出点晶莹半透明如琥珀色。清末可看出点突出,清中以上放大镜观察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鱼卵子分布其中,明末清初以放大镜观察可看到竹丝的突出点明显破裂情形。
人物图,明末清初以近景为构图中心,人物占画面较大,可清晰看到人物表情,及身后枝叶细致刻划。清中期以后,只见人形。
雕刻技法年代越久越深,年代越近有越浅趋势:
透雕---明末清初
高浮雕---明末清初
陷地雕---盛行清初至清中
浅浮雕及薄地阳文---明末清初
深雕---清中期
浅雕---清中晚
毛雕---清末
竹雕文物拍卖价格定位,主要依据就是:1.刀工
2.艺术水平与流派风格 3.年代
4.传世数量多寡 5.作品品相好坏。
一、如何鉴定分辨竹雕文物新旧
1.看表面皮壳及包浆
老件包浆的光则是自然柔和的宝光。以放大镜看老件表面,其皮壳有不规则交错、深浅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迹。
新仿的光是抛光上蜡的贼光。以放大镜看新件表面是同方向打磨抛光规则性痕迹。
2.看表面色泽
老件表面色泽浅黄、棕黄、棕红、褐红色,其形成为当初染色防腐处理,再加百年以上把玩摩挲,就像日常生活中竹椅、竹席器物,因长久使用所呈现自然色泽及光泽,在常磨擦与死角间会形成浓淡之分,且中间有的过渡色。老竹雕表面色泽会比凹陷部分深。
新仿的是新染上,显得不自然,色泽一致,无浓淡之分,更无过渡色。这些仿品一段时候后,外露表面颜色,会因硬度密度大,颜料不易附着,会被磨擦,逐渐退色变得比凹陷部分淡。
3.以手摸抚雕刻表面
老件竹雕经上百年使用,会磨掉棱角,变得柔顺,不碍手。新仿竹雕摸过会扎手。
4.看雕刻凹处所留污垢
老件竹雕经上百年使用,在雕刻凹处会日积月累留下污垢,此污垢相当结实,以针挑也不易去除。
新品当然无此污垢,有的会以黑墨或黑蜡填入掩盖,但此掩盖喷洒"碧丽珠"家具清洁保养剂后,以牙刷刷过很容易去除。
5.看竹雕断面
老件竹雕,因竹丝硬度密度比竹肉大,经上百年以上风化,热涨冷缩及湿度变化,使竹丝断面的点突出竹肉相当明显,越久落差越大,竹丝的突出点晶莹半透明如琥珀色。老竹雕笔筒及臂搁断面,可能被污垢所掩盖,但常磨擦处会露胎可供分析。
新仿断面无污垢,竹丝断面的点与竹肉在同一平面,并无突出情形,竹丝的断面的点没有晶莹半透明感。
6.看雕刻凹面
老件竹雕雕刻凹面色泽与表面接近,有自然包浆,竹丝断面的点突出竹肉,外露的侧面竹丝会较浮出,竹肉会收缩成细条状沟槽。
新品雕刻凹面将染料清除后,其颜色变浅淡,无包浆
,竹丝断面的点与竹肉平,外露的侧面竹丝与竹肉平。
7.竹根圆雕上手重量
老件除了以上特征外,因经百年以上脱水,上手时感觉重量轻,像脱胎漆器轻。新品感觉笨重,没有轻巧感。
下图示:清中期(杨谦)筠谷款竹雕笔筒
黄振敏款渔家乐竹雕笔筒
木头的那些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