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知识

联络我们

返回前页

古董金属类器鉴定:

青铜器鉴定

宣德炉鉴定

铜佛像的鉴定

 

古陶瓷鉴定

 

“官窑”有无款现象

 

宋代窑器鉴定

 

元青花瓷器鉴定

 

明代瓷器鉴定

 

明清单色釉瓷器

 

康熙朝瓷器鉴定

 

雍正朝瓷器鉴定

 

紫砂壶

 

翡翠鉴定

 

明清家具、竹雕鉴定

 

 

 

其它收藏知识导读...

 

回中国携带物品须知

 

康熙朝瓷器鉴定

 

论及瓷器,康熙瓷不仅新品辈出,且在传承中国古陶瓷的精髓方面,也有着特殊的贡献。中国古陶瓷在17世纪经历转变期,清康熙一朝61年,前36年恰逢转变期的后期,在这期间,瓷器风格已从明代形质古雅、釉质肥腴转变为气度高贵、釉质清丽的清代风格,瓷器书款工整,许多产品形成定制,为后代的必烧之器。康熙瓷器承上启下,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

清朝的青花瓷当推三代(即康熙、雍正、乾隆)最为杰出,而清三代中,又以康熙青花瓷最为著名。《陶雅》里说:“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说:“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

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康熙青花料采用浙料,色泽鲜艳青翠,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康熙青花浓淡有层次,且有指印纹。器物以小件日用瓷和文房用具为主。图案花纹以龙、凤、缠枝莲、山水、花卉居多。民窑的图案也丰富多彩,大量出现整幅画面,如岁寒三友、米芾拜石等,也有西厢记、三国演义等故事内容。明末清初青花瓷出口量大,为康熙青花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

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

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 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康熙瓷器人物多模仿陈老莲(陈洪绶)画法。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

14、康熙宫窑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 

>>康熙款    >>康熙青花鉴定详细图解     >>清康熙五彩瓷的特征及收藏价值    >>康熙瓷器人物  >> 清康熙青花瓷

 

 

 

郎窑红和霁红的区别

1、 郎红釉面玻璃光泽强烈,釉子清澈透明,光亮夺目;祭红的釉面凝厚莹润,釉子浓郁呈失透状。

2、 郎红釉流动性大,口沿下因此显露出白色胎体,此“脱口”为郎红典型特征,再则,底足有一环深褐色的积釉,称“垂足”,但流釉一般不过足,故所以郎红瓷独具“脱口垂足郎不流”之风貌;祭红基本是色不脱口、釉不垂足,即使底足略微有积釉现象,由于积釉较薄、规整,亦明显有别于郎红。祭红的另一特征是器口与足根处,均有醒目而地道的“灯草边”;而郎红器要么没有“灯草边”,要么系“人为涂施的一层厚而含有粉质的白釉或浆白釉”(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P64、P221页、紫金城出版社、1993年版);

3、 郎红的釉色鲜红艳丽,由于流动性大,通体上下、甚至前后,釉色的变化显得活泼、灵动、多姿:器物口沿下露白,器身越往下色泽越浓重,釉色浓处好似牛血初凝,而红釉稍薄便会出现如鸡血一般鲜红,非常美妙。这艳丽的釉色,被看成一代绝品,是郎窑瓷的代表作。其近底足处又常因积釉过厚呈暗红色或黑褐色,且会出现一环呈羽翅状的黑色纹理(俗称野鸡翅),又非常奇特;祭红则釉色通体匀净、少见变化,相对而言,典型永宣祭红釉呈鲜红色,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宽,在3 5毫米之间,清代红釉大多色泽凝厚深沉,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窄,约1 2毫米左右。

4、 用放大镜可见到,郎红的釉内气泡既细小又稀疏;清代祭红的釉泡相对较大、较稠密,而永宣祭红釉的气泡分布,则介于两者之间,不太稠密,然而,气泡却个子大,大得凭肉眼就能一目了然。

5、 郎红的釉层内开有大小纹片,祭红无纹。

6、 郎红的釉面光爽,釉面上的桔皮纹现象偶尔有之;祭红大部分有桔釉现象,对比之下可见,明代的桔皮纹较清代大,而清雍正桔皮纹则较乾隆朝大。

7、 郎红的底足与器内,或呈米黄色或呈浅绿色,俗称米汤釉与苹果青釉,也有少数底为本色的红釉底;而祭红的器内器外,均无此特征(指米汤釉或苹果青釉或红釉底特征)。

8、 康熙的官窑器自康熙十九年起大多带上款识,但郎红器均无款;而祭红器通常署有官款。   
另外,郎红釉的器型以瓶与尊为主,祭红釉习见壶、碗、盘、洗、缽和瓶,瓶多为梅瓶与玉壶春瓶。器型上的这一差异,在甄别时亦不能不察。

 

豇豆红

豇豆红又名“吹红”、“美人醉”、 “美人霁”、“桃花片”、“娃娃面”等,是康熙晚期在仿制明代宣德鲜红釉瓷器的基础上所派生出来的高温铜红 釉瓷器新品种,堪称享誉海内外的颜色釉名品。康熙以后一度技术失传,直至光绪、民国时期才开始出现仿制品。清末寂园叟撰《陶雅》 曰:“红中有绿,谓之苔点,其最佳着晕成一片,则谓之苹果绿。”绿色稍淡的称为“苹果青”。色调灰暗的豇豆 红釉叫“乳鼠皮”或“榆树皮”。康熙时的制瓷工匠可能是考虑到豇豆红釉与玲珑小巧的器物相配更能彰显其娇丽的美感,因而均将豇豆红釉瓷 器做成小件器物,一般不超过24厘米高。常见器形主要有八种,即菜菔尊、菊瓣瓶、柳叶尊、太白尊、苹果尊、糖 锣洗、印泥盒及塑贴蟠螭瓶等。另有极少见的盘、碗等。菊瓣瓶一类稍高的器物,高度也只有20厘米左右。器物一 般为圈足,足坝较窄,修足规整。胎质洁白细腻。足内施白釉。郎窑红釉瓷器鲜有署款者,豇豆红釉瓷器则反之, 均署年款,除了柳叶尊和盘外,均在器物外底白釉下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款字外无边栏。

一、太白尊
  小口,大肚,圈足。通体施豇豆红釉,尊内及圈足内均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 行款。腹部均匀分布三个暗划的团螭纹。

二、柳叶尊
  是豇豆红釉瓷中的名品,亦称“柳叶瓶”,俗称“美人肩瓶”、“车油瓶”。高约15厘米。素以造型秀美而 著称。《饮流斋说瓷》曰:“柳叶尊,口较身稍大,项短而身长,腹略与口相等,至足而愈小,纤跌瘦削,几难立 稳,惟须檀座夹辅之耳。形似柳叶,故名。以豇豆红者为贵。”从传世品看,其造型为撇口、溜肩、肩以下渐敛, 瘦足,形体比例适度,线型变化柔和,曲直有致,显得匀称俊雅。内外施豇豆红釉。尊底内陷,有深有浅,多数较 深。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

三、菊瓣瓶
  因腹下部凸雕一周菊花瓣而得名。高约20厘米。其造型为撇口,细长颈,溜肩,鼓腹,腹下部渐收敛,圈足。 近足处凸雕30个细窄菊瓣,宛如将秀美的瓶体安放于盛开的菊花朵中,构思巧妙。瓶内外均施豇豆红釉,圈足内施 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

四、莱菔尊
  因形体颇似莱菔(萝卜)而得名。高约20厘米。撇口,短细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长圆腹。圈足。内、外 均施豇豆红釉,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造型端庄稳重。颈下部凸起三道细 窄的弦纹。当置于窑内烧成升温至釉料呈熔融状态时,釉层稍有垂流,弦纹凸起处釉层变薄,透出洁白的胎骨,在 红釉的映衬下,三道弦纹宛如镶嵌的白玉箍,格外醒目,取得较好的装饰效果。

五、糖锣洗
  亦称“镗锣洗”,因形似镗锣而得名。口径约8厘米。敛口,扁圆腹,浅圈足。洗内及圈足内均施白釉,外壁施 豇豆红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造型稳重,内外釉色对比鲜明,可谓文房佳器。  

六、印泥盒
  形似扁馒头,上下子母口套合,圈足。通体施豇豆红釉,盒内及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 制”六字三行款。形体小巧,秀美可爱,堪称文房佳器。

七、塑贴蟠螭瓶
  细长颈,溜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通体施豇豆红釉,瓶内及圈足内施白釉。肩部塑贴绿蟠螭一条,在红釉 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塑贴蟠螭瓶是康熙豇豆红釉瓷器中唯一附加装 饰物的器物,而且传世极为稀少,故弥足珍贵。

八、苹果尊
  小口,肩部凹下,鼓腹,圈足。通体施豇豆红釉,尊内及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 字三行款。造型稳重,传世稀少。

九、盘
  属于罕见之作。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豇豆红釉盘,高3.1厘米,口径21.1厘米,足径12厘米。撇口,浅弧 腹,圈足。内外施豇豆红釉,外底施白釉,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仿款,外围青花双圈。

十、碗
  传世见有口径22.4厘米的敞口碗,内施白釉,外施豇豆红釉,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 制”六子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

  豇豆红釉所具有的柔和色调,系因釉中铜胶体粒子错综复杂分布而形成的。烧成时如果氧化气氛超过需要的 量,就会出现绿斑,其烧成技术很难掌握。正是由于其烧造难成,从创烧至停产时间较短,且又是康熙时宫廷御用 品,流传下来的很少,因此成为高温铜红釉瓷器中最为名贵的一种。其中的大部分已于20世纪初流散到国外,收藏 于各国著名的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
  豇豆红之名始见于清末文献,在此之前,成书于雍正、乾隆时期《南窑笔记》一书所谈到的“吹红”,可能 即是豇豆红。书中曰:“吹青、吹红二种,本朝所出。”这里将吹青与吹红并列谈,因吹青肯定是高温钴蓝釉中的 洒蓝釉,那么吹红应是高温铜红釉中的一种。由于在高温铜红釉各品种中,景德镇现今烧造豇豆红釉瓷仍采用吹釉 法,因此,《南窑笔记》所谓吹红,应是豇豆红。吹釉的操作方法是:截一长七寸口径一寸竹筒,一头蒙上细纱, 蘸着釉水吹到坯上。按坯的大小和釉料的性质不同,吹釉的遍数亦不同,多则十几遍,少则二、三遍。清道光年间 龚鉽在其所撰《景德镇陶歌》一书中,对吹釉有精彩的描述,书中曰:“看他吹釉似吹箫,小管蒙纱蘸不浇。坯上 周遮无糁漏,此种元气要人调。”
  应引起注意的是,光绪至民国时仿制的康熙豇豆红釉瓷器传世很多,见有柳叶瓶、菊瓣瓶、太白尊、糖锣洗、 印泥盒等,鉴定时应从造型、纹饰、胎釉、工艺特征、款识等方面,仔细对比,寻找破绽。仿品或胎体过重,或胎 体过轻,或造型比例失调,或釉色失真,或款字笔画生硬。尤其是康熙豇豆红釉中的绿色苔点是很难模仿的。另 外,仿品中的有些造型,如石榴尊,是康熙豇豆釉红瓷器中所没有的。

荸荠瓶为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粗长颈,扁圆腹,状如荸荠而名。康熙绿郎窑荸荠瓶--小器大样,蛤蜊光,苍蝇翅开片,苹果绿底,橘皮棕眼,釉面莹润肥厚,胎土肥腻,火石红呈线状结晶,过渡自然,深植胎骨,器形规整,无款,是康熙早期单色釉官窑特征。

 

康熙彩釉瓷

在一部中国的陶瓷史中,康熙朝的瓷器烧造是享有盛誉的一个朝代。不仅其青花的分水法着色能分出多至七、八个层次,成为历朝青花分色之首,代表着青花瓷的最高水平;在彩釉瓷的烧造上,其品种之多,烧造成就之高,也是为历朝所不及。如何区别康熙朝与其他朝代彩釉瓷的不同,下面介绍一些简易的鉴识要领。

要识康熙彩釉瓷,首先要看得懂康熙瓷。康熙朝的瓷、胎和制作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首先,它的胎质与明代有很大不同,除极少量的浆胎瓷器外,一般的康熙瓷胎质均是坚硬精细,胎体厚重,少杂质,含铁成分非常少,所以,胎色非常洁白,官窑瓷尤甚。但因属手工淘胎,不可能细如粉状,因此,细察仍可见颗粒状以及底部有点点黑色铁质沉淀和缩釉点。这也是鉴识康熙瓷的一个重要特征;康熙瓷的釉质非常坚密,釉胎的结合特别好,釉面极其光润。康熙朝的立体器,其器物内外壁的釉色应是一致的;在制作上,凡康熙瓷的器底均能见到明显的旋纹痕;同时也要注意到这个时期圈足的特定作法,比如,早期制品的足壁内外斜削而呈尖状,且足边大多数有缺损;器物的双底足大多是外圈底足高于内圈;凡有两层台的器物,其折角处都极为挺直,等等。

到康熙朝时,一道釉器出现了不少新的品种,向着色彩多样的方向发展了。在一种釉色中,又可以分出几种色调,因此,品种十分丰富。主要有白釉、祭红釉、豇豆红釉、郎窑红釉、霁蓝釉、洒蓝釉、天蓝釉、茄表蓝釉,和黄釉、绿釉、酱釉、黑釉、豆青釉、茄皮紫釉等。现择其要者而分述之。

豇豆红釉。这是本朝红釉器中最名貴品种之一,因其釉色如豇豆而名。它在高温铜红釉中烧成难度极大,故少有大件器。一般器内为白釉,外壁由工匠用吹釉法,以竹管蒙上细纱,分几次将釉料均匀地吹于器物外壁后高温烧成。由于吹釉的层次不同和烧成焰性的影响,釉面必将出现水渍般的现象以及有点点绿斑。这既点缀了器物之美,又成了鉴识的一个特征。豇豆红仿制极难,雍正时已不纯正。清末、民国初的仿品,均未能达真品的幽雅娇艳,往往偏于灰暗,水渍刻板,且少见绿色苔点。

郎窑红。在康熙红釉中,除了淡雅的豇豆红外,数深艳的郎窑红最为名貴了。此类瓷器釉质肥厚,色泽浓艳奔放,多大件器,多见瓶类器。其特征是釉面光亮,器物内外均有开片;口沿因流釉下垂,有轮状白线,洁白整齐,俗称“灯草边”,底足旋削十分讲究,保证流釉不过足,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底部为透明的米黄色或苹果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绿底”,偶有本色红釉底,但绝无白底;凡郎窑红器,均无款,凡有款者,即非郎窑器。后仿者不能做到所有特征都到位,仔细观察,可看出破绽。

霁红。又称祭红、鲜红,此类釉器,大都系官窑祭器。其釉色,不像郎窑红的浓艳透亮,也不似豇豆红的柔润淡雅,而是失透深沉,呈色均匀,釉如桔皮。底为白色,且大都有款,上以青花书写“大清康熙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两行双圈楷书款。现代仿品较难仿出桔皮釉纹,这是辨别要领。当代高仿品的字体和釉色可以貎似,但青花料非古代呈色,且红釉色调发飘,另有作旧之痕,仔细辨认,可以鉴别。

洒蓝。此种釉器系仿宣德的品种,是将以钴为着色剂的洒蓝釉喷吹在坯体上,犹如洒落的水点(因而也叫“鱼子蓝”),再罩以透明釉,以高温烧成。除少数有官窑款外,多系民窑无款。多数辅以描金装饰,尤以洒蓝开光描金为多,但描金部分常因时间久远而剥落褪脱,致使文字和图案模糊不清。因烧造容易,后世仿品较多,但可从其器形、图案纹饰和制作特点来加以鉴别。有的有补描金彩的现象,仔细观察,可发现所描有不能吻合之处。

此外,天蓝釉呈晴天蓝空之色,呈色浅淡,而雍正略深,乾隆时在积釉处微泛淡黄绿。大多是官窑器,底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且无大器。后仿品在胎、釉上与真品有较大差距;霁蓝釉器也是釉呈失透,釉面如桔皮,色泽匀润稳定。多官窑制品。碗、瓶类器内壁施透明釉,外壁施蓝釉,唯盘类器有里外均施蓝釉的;康熙黄釉器均属官窑,以仿宣德、弘治为多,但在造型上有区别,只要能把握时代特征,不难鉴别。此外,康熙黄釉较弘治偏深;

釉上彩和斗彩。康熙朝的釉上彩除了明代使用的红、绿、黄三色以外,已能成熟地运用釉上蓝彩。康熙的五彩已不再借助于釉下青花,而纯粹用釉上彩表达,色彩已多达红、绿、黄、蓝、紫、黑、金等七、八种。康熙粉彩属发轫期,品种尚不多,通常能见的有两种: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上加有胭脂红彩。康熙素三彩多见在黄、绿、紫三色搭配,此外更增加了釉上蓝彩。康熙斗彩以官窑小件器为多见,大多有官窑款识。民窑器较少,一般无款。康熙斗彩青花线条粗犷,填色凝厚艳丽,部分色彩表面有小黑点。斗彩加暗花为康熙朝所独有。由于年代久远,在釉上的绿、黄、蓝彩上一般均有明显的蛤蝲光出现,这出是判断是否康熙瓷一个重要特征。后仿的釉上彩器除了在重量上常显得偏轻外,并无蛤蝲光。伪造的蛤蝲光不仅浮于表面,而且常不自然,显得板滞,缺乏灵动之气。

康熙窑瓷器的外观与鉴定要点

  (1)五彩
    康熙五彩和康熙青花一样,是清代景德镇的一个重要品种,它是从明代万历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万历五彩较多的是青花五彩,而康熙时期,由于发明了釉上蓝彩,凡是需用蓝色的地方,不再借助于釉下青花,而能以纯粹的釉上多种色彩来表达。有红、绿、黄、蓝、紫、黑、金等,色彩鲜艳夺目。
    康熙五彩烧彩的温度为800摄氏度左右,比粉彩为高,有“硬彩”之称。粉彩在雍正朝盛行以后,景德镇的彩瓷即以粉彩为主,康熙五彩只是作为仿古之作,因此,后人把康熙五彩又称为“古彩”。
    上文已经叙述过,康熙朝官窑注重的是颜色釉,因此代表五彩瓷制作水平的,是民窑而不是官窑。
    康熙官窑五彩除少数大件器外,多数是小件器,其图案花纹虽亦有少量的海屋添寿及人物故事图外,大多是龙风、缠枝莲、桃果等传统的纹饰。民窑五彩器则器形多样,图案花纹丰富多彩。常见的器物有碗、盘、罐、壶、瓶、杯、盂、笔筒、笔架、插屏、灯座、果盒、花盆、蟋蟀罐、格盘、挂屏等,其中观音尊、棒槌瓶、油锤瓶等康熙朝特有的器物,大多是民窑器。
    康熙五彩除朵梅、朵菊、花蝶、鸳鸯、九鱼、莲鸟等的雅静图案外,多数画面显得较满,特别以仕女为突出。从明末以来,景德镇瓷器的画面借鉴版画风格,在康熙五彩中更是十分普遍,戏曲故事画尤以三国故事题材为多,历来视康熙五彩以描绘战争场面的所谓“刀、马、人”图案为名贵。事实上这类“刀、马、人”的匦面在元青花瓷中已出现,明代曾一度中断,因为明代官窑器的图案多数是内官指定图样。到明晚期民窑青花瓷大发展后,这种刀马人的画面又开始兴盛。
    康熙五彩除白地釉上五彩外,更有黄、黑、绿、洒蓝等各种色地的五彩器,它和康熙民窑大件青花一样,多数是为外销而特制的。
    由于康熙五彩为一代名作,仿品极多,特别以本世纪前期所仿为精,在鉴别真伪方面,应该掌握康熙五彩器的主要的特征:
    1.康熙盘、碗、瓶、罐类的器底一般均能见到明显旋纹痕及黑疵。
    2.除少数官窑器的圈足圆浑润滑外,大多民窑器的圈足边呈尖状,而且有斑块残缺的现象。
    3.器物画面的彩料周围有一圈闪亮的“蛤蜊光”,尤以蓝彩的周围为甚。
    4.由于模仿明末画家陈老莲的风格,人物脸部都不端正,凡十分端正的人物开相属于后仿,脸部只勾轮廓线,一般並不填色。
    5.瓶、罐之类器物的底足,往往有二层台的硬折角,其折角凡圆浑者,则属后仿。
    (2)斗彩
    康熙斗彩也是以釉下青花勾勒图案花纹的线条轮廓,高温烧成后,在釉上填以各种色彩。
    康熙斗彩以官窑小件器为多见,器物形制种类较少,常见的有盘、碗、杯、笔筒、壁瓶等,偶然也有稍大的花盆之类。其图案花纹以雅静的莲池、花鸟、鱼藻纹为多,亦有少数人物故事图的画面。此外,以龙、凤纹、寿字桃果图、莲池鸳鸯、团龙为常见。
    康熙斗彩器中有两种突出的器物:一是十二月杯,以正月至十二月,代表各该月的花朵为题材,成为一套十二只杯子,胎薄釉润,彩画工细,都有“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青花官窑款。另一种是仿成化的鸡缸杯。明成化鸡缸杯,清康熙和雍正都有仿制,蓝各自书明“大清康熙年制”或“大清雍正年制”官窑款。传世以雍正仿为多,康熙仿为少,因此康熙仿远较雍正仿为贵重。
    康熙斗彩,官窑器一般有“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青花款,也有落“大明成化年制”款或少数“大明万历年制”、“大明嘉靖年制”款,部分不落款字。民窑器一般无款,极少数有民窑款,如康熙晚期的“木石水”等。
    (3)素三彩
    康熙素三彩是在明代中期的成就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色彩上除多见黄、绿、紫外,更增加了釉上蓝色。从工艺上分计有3种类型:一是在素胎上先刻划花纹,施白釉高温烧成,然后在白釉上施彩,再低温烧成;二是在素胎上刻划纹饰后即高温烧成素瓷,然后施以各种彩釉;三是胎体不加刻划,通体施褐黄釉彩而成所谓的虎皮斑。
    康熙素三彩除盘、碗、瓶、炉等常见器形外,以各种观音、财神、童子、寿星等塑像为突出,当时狮子等动物瓷塑也较多见。此外,有一种七格拼盘绘有莲池荷花,及各种形式的花座、薰炉等,都是十分特殊的器物。
    在康熙素三彩中,以上述第一种类型,即白地暗花素三彩器为精致,官窑器中尤以暗龙三果盘及花蝶碗等为珍贵。至于别致的虎皮斑器,虽然也能惹人喜爱,但纯属民问一般的用器了。
    宫廷所用的黄地绿彩、绿地紫彩等器物,事实上也是属于素三彩的范畴。
    康熙朝的墨地素三彩是极为名贵的品种,流传的仿品极多,上海博物馆藏有墨地三彩狮耳炉一件,系在以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再在器物外壁先施一层绿釉,然后罩以黑釉,蓝在留出的梅朵地位,填以黄色花蕊,底书“大明嘉靖年制”款,墨色乌润,是难得的珍品。
    (4)珐琅彩
    珐琅彩瓷器是一种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它的制造过程,一般是先在景德镇用高温烧成白瓷,然后送到北京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绘彩,由造办处珐琅作在彩炉中以低温烧成。由于其彩绘和烧成工艺,都並不在景德镇进行,因此不能视为景德镇窑的制品,但它却对景德镇粉彩瓷器的影响十分巨大。
    珐琅彩瓷最早从康熙朝开始,为仿制铜胎珐琅器而来,因此清宫内务府库内,把珐琅彩瓷器称为“瓷胎画珐琅”。
    康熙珐琅彩瓷和传统的五彩瓷,在工艺上有二点不同:一是其所用的彩料均为进口料,其中最突出的是一种玫瑰红或胭脂红色料,它的发色剂是微量的黄金,称为金红,传统的中国陶瓷器上的红色釉彩只是铁红和铜红。铁红是在氧化气氛中低温烧成的,铜红是在还原气氛中高温烧成的,金红也是在氧化气氛中低温烧成,它並不是中国传统的色料,而是从康熙开始进口的珐琅彩料中首次运用;二是上彩的方法,中国传统彩瓷中,施彩都是用胶水或清水,只是从康熙开始的珐琅彩瓷器,才开始用油施彩。理解了中国的传统绘画是水墨画,而西洋绘画是油画的道理,也就能知道,瓷器上以油料上彩,是吸取外来的影响。
    传统的康熙珐琅彩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等少数几个单位。以蓝地、深红地、黄地、粉红地、紫地彩色花卉图案的盘、碗为多,亦有少数瓶、盒之类的器物。至于白地彩绘的品种,则是更属极少数。器物底部有红或蓝色堆料“康熙御制”款。康熙珐琅彩瓷大多作规矩写生的西番莲和缠枝牡丹,还不见山水、人物图案的画面。康熙时期还有宜兴紫砂胎的珐琅彩茶壶、盖杯等茶具,亦只见花卉图案。
    (5)粉彩
    粉彩是清代雍正以后景德镇彩瓷的主流。它的具体情况将在雍正朝瓷器一节进行叙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过去认为粉彩开创于雍正的提法,应该修正。事实上,康熙晚期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已开始出现了景德镇窑烧制的粉彩瓷。目前主要发现有两个品种: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红(金红)彩。
    5.款识
    康熙朝的官窑瓷器,並不一定书写康熙朝代年款,因此不能把没有年款的瓷器都看作民窑瓷。上面已经提过的“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和“康熙壬子中和堂制”款,是目前已发现可确认的康熙最早的官窑年款。一般的康熙官窑颜色釉、青花、釉里红瓷及彩瓷大多书“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在豇豆红和天蓝釉等小形精致的宫廷文房用具上则往往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六字篆款是极少数。在珐琅彩器上则书“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料款。
    康熙朝的官窑和民窑器也往往书“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和“大明万历年制”等仿前朝款。
    康熙朝的民窑器是被禁止书年号款的。据《浮梁县志》记载:“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但从这段文字可以推测,正由于在康熙十六年以前,民窑瓷器上书写了年号款,所以才有这样的禁令,而且即使在禁令颁布以后,民窑书款的现象,也不可能完全禁绝。因此,我们並不能说康熙民窑就一概不书年号款。传世康熙瓷中“大清康熙年制”款的“清”字有三种写法:“清”、“清”和“清”,凡“清”写成“清”字的主要是民窑器。关于这三种“清”字不同写法的时代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一般说凡“清”字写成“清”者为康熙后期雍正初。此外,上述十六年的禁令,只指禁止“镇户”,即民窑,决不涉及官窑器。
    康熙民窑瓷,绝大多数不书年号款。其中由官古器户烧造的细瓷,或由达官贵人定烧的精品,往往书写“堂名款”,如“荣锦堂”、“希范堂”、“绍闻堂”、“芝兰斋”等等。对于斋名、堂名款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创阶段。其中有一些斋、堂名,也不排除是属于制造精瓷的官古器户或当时重要的制瓷、绘瓷家,如大约在康熙五十年左右的“木石居”、“木石水”、“卉庵”等等。民窑瓷,特别是青花瓷器,较多用片叶、香炉等标记图案以及变体的“佳”、“福”等字代替款识。
    6.鉴定要点
    传世仿康熙瓷以豇豆红、郎窑红、天蓝釉、洒蓝、煨瓷、青花和五彩为多。其中尤以青花和五彩的仿品更多。辨别其真伪一般需掌握瓷器如下几方面特点,但其中有些仿得十分相像,就要特别仔细了。
    ①有些器物是康熙一朝所特有的,如观音尊、棒槌瓶、金钟杯、笠式碗、凤尾尊、马蹄尊等,要牢记其标准器式,凡后仿者,在造型上多少能发现其不一致的地方。
    ②瓶、碗、盘、罐等器底能看到明显的旋纹痕和点点黑疵。
    ③青花的青料部位有明显的水印指捺纹。
    ④五彩瓷的彩料周围,特别是蓝彩部分侧视之有蛤蜊光圈。
    ⑤瓶、罐之类的立体器,其器物内、外壁的釉色应该一致。
    ⑥笔筒有束腰的感觉,其底部又往往並不齐平而自内向外倾斜。
    ⑦碗、盘之类的圈足,除中、晚期的官窑呈滚圆的“泥鳅背”状外,早期的官窑器及绝大多数民窑器为足壁内、外斜削而呈尖状,且足边大多有缺损。
    ⑧人物画面脸部绝大多数歪斜不正,这是陈老莲画人物的风格,凡人物脸部正面而规整者要注意其他各方面的条件。山水画的山石大多是南宋画院画风的“劈斧皴”,晚期才有“披麻皴”画法。
    ⑨器物的双底足,大多是外圈底足高于内圈底足。
    ⑩凡有二层台的器物,其折角处应极为挺直,有硬折角的感觉,凡折角圆浑者属后仿。

来源:中国文物收藏导航网

Reference:

 

清康熙青花瓷:不同时期的特点